血液检查血小板偏低是什么原因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血管损伤后出血的制止,大部分是需要依赖于血小板的功能正常。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人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都有可能是由于血小板减少所致,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因素很多,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血液检查血小板偏低是什么原因

血小板正常值为(100-300)×10^9个/L,如果血小板计数持续低于100×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时,轻度损伤可引起皮肤粘膜,手术后可以出血;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常有自发性出血,最危险的是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可致死亡。而导致血小板偏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遗传因素

少数情况下血小板减少和遗传有一定的相关性,常见的血小板减少的遗传性疾病有先天性单纯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范科尼贫血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状。

2、血小板生成减少

血小板是由骨髓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凡是可以影响到骨髓中巨核细胞生成的因素均可造成血小板生成减少。如骨髓造血干细胞异常导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恶性肿瘤对骨髓的侵害,以及细菌、病毒感染、电离辐射等因素均可对造血干细胞造成损伤,导致血小板减少。

3、药物因素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可分为直接破坏血小板,骨髓抑制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可能造成骨髓抑制化疗药物和其它的药物,如烷化剂,氯霉素,抗代谢药,噻嗪类利尿剂,乙醇等。(如阿司匹林、消炎痛、扑热患痛等解热镇痛药,青霉素、头孢菌素、磺胺、利福平等抗菌药物及肝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等药物,可引起免疫性血小板破坏,使血小板减少。通常起病较急,出血较重,但停药后出血症状大多很快消失,而且激素治疗往往起效较快。

因此,在治疗时,必须彻底弄清病人的服药史,以排除对敏感病人增加血小板破坏的药物。约5%接受肝素治疗的患者可发生血小板减少,为保持动静脉输注导管通畅,即使应用极少量肝素冲洗,也可发病。

4、输血因素

血小板的正常寿命为9-11天,如果因失血而输入大量缺少血小板的库血,则可引起血小板的分布异常而导致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的程度与输入库血的多少成负相关。

5、血小板破坏过度

血小板的生成及代谢在体内是相对平衡的,但是在有些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Evans综合征、甲亢、慢性肝炎等情况下,由于患者体内产生针对自身血小板的抗体,这些抗体和血小板合并使致敏的血小板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被吞噬破坏而导致血小板减少。

6、血小板过度消耗

有些疾病如弥散性的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由于血管内有大量的微血栓形成,对体内的血小板造成大量的消耗,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办的饿生成不能完全代偿时,最终可导致血小板减少。 

7、血小板分布异常

脾脏是人体血小板分布最多的脏器,当各种原因如肝硬化、骨髓纤维化、脾亢等造成脾肿大及脾功能亢进时,可使大量血小板在肝脏、脾脏滞留,血小板分布异常,引起外周血小板生成减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