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热射病临近三伏天要如何预防

临近三伏天,全国各地开始了上下火烘烤模式,我国大部分地区均出现35℃以上高温,多地高温数值甚至不断刷新。随着三伏天的“热浪”来袭,最近新闻里出现最多的词汇恐怕非“高温、中暑、热射病”莫属了。那什么是热射病?平时又应该如何预防呢?

什么是热射病?

热射病是高温环境下较常发生的一种疾病,通俗地说就是严重中暑。中暑是大家熟知的一种热疾病,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1、先兆中暑

是指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一般通过处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2、轻症中暑

先兆中暑症状加重;早期循环功能紊乱:面色潮红或苍白、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大量出汗、脉搏细数、血压偏低;恶心、呕吐;肌肉酸痛;体温升高至38.5°C以上。此时如能得到及时处理,往往可于数小时内恢复。

3、重症中暑

重症中暑是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及生命。而这类中暑又可分为四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和热射病。其中,热射病最为严重。

 

图片来源:网络(配图与本文内容无关)

热射病分为两种,分别是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

1、劳力性热射病

多在高温、湿度大和无风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发病。患者多为平素健康的年轻人,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数小时后发病,约50%患者大量出汗,心率可达160-180次/分钟,脉压增大。此种患者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

2、非劳力性热射病

在高温环境下,多见于居住拥挤和通风不良的城市老年体衰居民。其他高危人群包括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慢性酒精中毒及偏瘫或截瘫患者。表现皮肤干热和发红,84%-100%病例无汗,直肠温度常在41℃以上,最高可达46.5℃。

病初表现行为异常或癫痫发作,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和瞳孔对称缩小,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约5%病例发生急性肾衰竭,可有轻、中度DIC,常在发病后24小时左右死亡。

热射病高危人群有哪些

1、户外高温作业者或运动者

在高温、湿度大和无风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容易发病。

2、高龄老人

研究发现,中暑者中有约30%是在室内等处于安静状态的时候中暑的。在安静状态下中暑者中又有40%以上是年逾七旬的老人。

3、孕妇、小孩

孕妇和小孩是夏季中暑的高发人群之一。由于婴幼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全,而且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即使很热了,粗心大意的爹妈也不一定注意得到,这使得婴幼儿也成为了热射病的高危人群

4、喝水少的人

水分补充不够,不利于身体排汗散热。需要提醒的是,喝冷饮并不能防止中暑,还会使体内温度骤降,暑热积聚在体内无法散发,使中暑的几率更高。

5、出汗太少的人

先天汗腺不发达,或使用了某些可能抑制排汗的药物,会让身体散热功能失衡,更易中暑。

这些药物包括利尿类的降压药,含“麻”的感冒药,硫酸镁、果导片等导泻药,以及胃复安等肠胃药。

6、腹泻的人

腹泻会导致身体水分流失过多缺水,进而引起中暑。

7、睡眠不足的人

熬夜或睡眠不足7-8小时的人,通常心肺功能较差,会影响排汗功能,不利于散热。

8、体型肥胖者

肥胖者皮下脂肪厚,不容易散热,比瘦人更容易中暑。

日常如何预防中暑

1、保证有一个纳凉的环境

保证在酷暑来临时,有一个可以纳凉降温的场所,在清凉的环境中待上几个小时,有利于机体恢复活力。

需要注意的是,身体疲劳是机体“高温预警”的标志,一旦因炎热而感到疲劳,就表示身体正处于缺水状态。在晚间睡觉时也要警惕室内高温,合理调节室内温度,保证房间通风。

2、及时发现身体给出的先兆信号

比如,正常尿液颜色为浅黄色,如果颜色过深,则是身体缺水的表现。这种情况可能由饮水过少或者出汗过多导致。

出汗是人体散热的重要方式,一般情况下,血液流经肾脏时会被过滤净化,这时毒素往往会随尿液排出体外。

但如果天气炎热,或者人体处于脱水状态,机体会加强内部水分循环以防止水分过量流失,尿液也就因此减少。

3、尽量避免在高温下暴晒或运动是防暑的首要原则

酷暑时节应尽量避免在一天中最热的时间出行并减少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

着装建议选择长袖衬衫、长裤,戴上帽子,同时,多穿宽松、轻便、颜色浅的衣物出门。纯棉衣物因其透气吸汗,也是夏日衣物的不二选择。

此外,还可以通过使用喷雾,洗澡等方式降温解暑。

4、多喝水是防暑必不可少

对于健康人而言,其实完全不必等口渴时再去喝水,因为多余的水分会被机体自动排出体外。

除了可以多喝水外,鲜榨果汁也是解暑的绝佳饮品,但盛夏时节为了身体健康,最好不要饮酒、咖啡或是冰镇碳酸饮料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