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在顽固性癫痫手术中定位价值的探讨

对颅内非占位性病变所致的顽固性癫痫抗痫药物难以控制,且病程较长,目前在治疗上采用的切除痫灶手术治疗方法效果显著。术前脑电图及术中皮层和深部电图对痫灶的定位、手术中能否准确寻找到痫灶、确定切除范围以及术后疗效影响甚大。而皮层及深部电图所记录的棘波或棘慢波综合则是痫灶定位确定切除范围的重要指征和依据。

现将我们对18例顽固性癫痫术前、术中应用脑电图仪对痫灶定位的价值分析研究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8例,男ll例,女7例。年龄12~30岁16例,30岁以上2例。病程3—15 a 16例,16~23 a 2例。发作类型:强直阵挛性发作12例,复杂部分性发作4例,单纯部分性发作2例。发作频率:每月6—49次。病因:术后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神经细胞变性2例,局部脑血管畸形3例,局部软脑膜纤维结缔组织增生2例,局灶性硬化2例,瘢痕组织3例,6例未见明显异常。根据解剖部位、临床特征、发作类型及脑电图改变[1],颞叶癫痫4例,额叶癫痫6例,顶叶癫痫2例,枕叶癫痫3例,部分运动性癫痫3例。本组患者均行颅脑CT常规或增强扫描。

2、检测方法

2.1、术前脑电图定位采用日本光电4313 F型16导脑电图仪描记,按国际lO,20系统电极安置法放置电极,双耳垂作无关电极,用头皮盘状电极引导,行单、双极法,三角定位法,多种诱发试验等进行多次描记,记录时间10~20 d。其中8例患者进行了夜间睡眠诱发或剥夺睡眠诱发试验,以进一步确定病灶部位。

2.2、术中脑电图定位根据术前脑电图及CI’检查,指导开颅暴露皮层,将灭菌处理后的8个小银盘皮层电极紧密接触皮层并滴少量无菌生理盐水于电极周围开始,以增强导电性能。用单极导联法描记、双耳垂作无关电极,电极放置部位视术前脑电图确定的痫灶为准。描记时电极从外围开始,逐步移向痫灶中心,以发现恒定的棘波灶,并反复多次定出病灶的位置,确定手术范围。然后用6~8根深部针电极在脑电图仪的监测下探测出痫灶的深浅,其方法是由外至里、由浅至深,直至发现恒定且显著的棘波灶,以此为依据确定手术切除范围。由于描记是在手术室进行,故应注意避免高频电刀及电动吸引器等仪器对脑电图仪的干扰和损坏。

3、结果

18例脑电图均示为局限性或一侧半球异常。按冯氏标准[2],轻度异常2例:额区者2例;中度异常12例:额区者3例,颞区者5例,顶枕区者4例;高度异常4例:颞区和顶枕区者各2例。18例CT扫描结果:10例示局限性低密度灶,3例示局限性高密度灶,5例未见明显异常,3例脑血管造影显示异常。本组患者在痫灶切除后即复查皮层电图.原有的棘波灶均消失。术后随访1a,服用术前同种抗痫药物,且逐渐减量,其临床发作完全控制。

4、讨论

脑电图对癫痫兴奋灶的准确定位是手术治疗顽固性癫痫成功的关键:引起癫痫反复发作的原因是继发于新皮层或边层的局灶性损害如局部神经细胞变性、脑血管畸形、瘢痕形成等[3]。灶范围较小,用Cr脑扫描或脑血管造影,有的仅表现为低密度或高密度阴影改变,多数正常;有的即使能发现病变部位,但仍难肯定病变与癫痫发作的关系,并且在手术台上往往不能用肉眼鉴别需要切除的癫痫起源灶。

故顽固性癫痫的外科治疗脑电图检查作为术前、术中的定位与引导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我们认为,常规脑电图虽然能对癫痫灶作顷外的大体定位,但不能确定手术切除的范围。而皮层和深部电图则是开颅后直接在脑皮层表面和深部描记,电极与脑组织距离缩短,电位活动的波幅增大[4]。故皮层和深部电图所记录到的棘波更清楚,波幅较高,范围更局限,其精确性和可靠性也更高。

皮层电图只能确定痫灶的大致部位和范围,为了术中尽量减少神经功能的废损,使诱发灶局限在更小的范围,还需要结合深部电图作立体定位,探测出痫灶的准确位置。因此,应将其作为术中确定癫痫灶所在部位的重要手段,并以此制定手术切除范围,达到既有效地切除癫痫灶,又能最大限度保留重要神经功能区的目的。

5、参考文献

l.沈鼎烈.临床癫痫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7—89

2.冯应琨.临床脑电图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61—63

3.黄远桂,吴声伶.临床脑电图学.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50 ~ 355

4.张津节 译. 癫痫起源灶的功能定位.国外医学神经精神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84,16(1):16

关键词 脑电图 皮层电图 深部电图 癫痫灶 脑电图定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