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医患关系紧张难题 盘点2013年健康大事件(3)

好医生如何下乡

让郊区老百姓共同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回访:黄金一小时抢救民警生命

一日,松江一位铁路民警在执行公务时为救人被撞成重伤,120急救车遂将生命垂危的民警送往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急救车到达时,早已等候着的创伤中心的脑外科、胸外科、骨科等各科室专家立刻投入抢救,该民警当时肢体有四五处骨折、伴有胸伤、脑外伤等,国际上公认像这种ISS评分(创伤严重度评分)在16分以上的病人,死亡率非常高,“如按传统急救模式,病人到院后先观察受伤程度,再通知骨科、脑外科医师从诊室下来或从家中赶来,时间就耽误了。市一创伤急救中心,联合各科室医生等候在现场,第一时间判断病情,经评估后暂时无需抢救的科室如泌尿科等可以待命,其他科室则奔着‘黄金一小时’抢救时间全力以赴,最大程度保障生命安全。”市一南院创伤中心主任、创伤骨科主任王秋根教授告诉记者。

经过创伤中心的治疗,该民警渐渐苏醒,如今已能进行普通的生活自理。据了解,市一南院创伤中心的建立,夯实了本市南部创伤急救的力量,在郊区集结了优秀的医疗资源,和覆盖东部的仁济医院、西部的市六医院和北部的第十人民医院一起,为保障全市人民的生命安全打下基础。

王秋根介绍说,“我们争取为病人做最好的疼痛控制,在全市首次引入‘嵌入式康复’理念,比如在手外科开好刀后就先进行手康复,并不影响其他科后续治疗,以此缩短整体病程。”创伤中心在治疗病人的过程中还将进行心理关怀引入,细节化的服务减少“创伤精神病”的发生。“整合医学的模式,最大程度体现人性化救治。”

回溯:建设5+3+1项目 鼓励医生下乡

2009年起,本市开始实施郊区三级医院建设“5+3+1”项目(新建5家、提升等级3家、迁建1家),从而使优质医疗资源更加均衡分布,令市民能公平地、可及地享受优质医疗资源服务。在9月6日,本报曾报道过《三级医院开到家门口,郊区居民享优质医疗资源》,华山北院、瑞金北院、仁济南院、市六东院等新院鼓励专家医生“下乡”,确保市民享受优质医疗资源服务。

郊区市民普遍反映,“路上时间节省了,排队时间也短了,就医流程更优化。”例如,在位于嘉定的瑞金北院,患者补液无需自己取补液瓶,医院采用先进的自动化物流方案,运用预先设置的轨道灵活、快速地传输医院药品和化验标本等,患者付费后即可直接补液。仁济南院率先在全市启用“气动物流传输系统”,实现药品、标本、血液等在全院门急诊、病房、手术室、血库等各个医疗位点高速传输,从一楼药房中心向十楼病区发药,只需20秒左右,并可对所发物品实时跟踪。

曾有病人担心:郊区三级医院和市区医疗质量一样吗?据了解,仁济南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南院30多位科主任均由总院科主任担任,专家要求在东院、西院、南院、北院四个院区转流坐诊,包括重点学科、重点专科也全面入驻南院。在瑞金北院,医务人员约40%来自总院。

如何保证赴郊区医生的权利,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王兴鹏教授表示,近年来,市一医院创新一系列措施,确保一线专家“下乡”。例如,医院创新性地进行行政架构管理,以前行政部门南北两院全覆盖,一个科主任要管两地、因分身乏术而存在管理“真空”,今年开始学科上全科统筹,行政上在南部院区实行执行主任负责制,由执行主任负责科室在南院日常所有的行政管理、直接向院长报告。

业内人士呼吁,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政策,吸引一批高水平的医学专家集聚到郊区,真正意义上解决老百姓“看专家难”。

展望:妇、儿专科医院开到中心城区外

在综合性医院覆盖郊区的同时,妇、儿、专科医院也相继开到中心城区外,市儿童医院普陀门诊部今年4月启用后,在原有儿内科、儿童保健门诊和儿童康复诊疗的基础上,逐步开设肾脏科、心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消化科、呼吸科等专科门诊。位于普陀长风生态商务区的市儿童医院新院已经竣工,将于2014年初投入使用,有效缓解上海西北地区儿童就医难问题。坐落于高科西路沪南路路口的一妇婴东院正式落成并投入试运行,先期提供产科、妇科、计划生育科、乳腺科等门诊服务,近期还开设了住院服务,新增200多张产科床位将有效应对近年来生育高峰,填补浦东地区无三级甲等妇幼专科医院的空白。另外,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东院已在闵行区浦江镇奠基,建成后,将为浦江镇以及闵行区、浦东新区居民提供优质医疗资源,预计2017年投入使用。

市一南院创伤中心主任、创伤骨科主任王秋根教授表示,未来市一创伤中心在院内急救体系的完善上深入探索; 在院前急救上,考虑在未来把急诊室搬到120急救车上,进一步提高病人的抢救成功率,科室医生甚至可以轮岗跟车。他还建议本市创伤中心实现分级,根据病人的创伤程度送往相应级别的创伤中心救治,使资源利用更有效化;另外,基于全市层面上的创伤数据库应当尽快建立,这对创伤急救学科的建设,以及制定创伤急救的标准流程非常重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