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卫生计生委印发的山东省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

山东省卫生计生委印发的山东省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

为进一步提高多发复合伤救治成功率,降低致残率,推动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形成全省创伤及突发事件应急救治网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山东省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有关医疗机构可参照《指导原则》

进行建设和管理。

一、省级创伤中心

(一)基本条件

1.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位于区域性中心城市。

2.建立以创伤外科或急诊外科为核心的创伤救治团队,由院前急救、急诊和专科救治团队共同组成,人员相对固定,具备24小时实施颅脑、胸腹、头面部及骨盆四肢等创伤外科手术的条件和能力。

3.医院用于创伤救治的床位数≥120 张,急诊抢救室具备≥10 张床位的创伤专用抢救单元,其中包括≥2 张床位的复苏单元,重症监护室满足重症创伤患者救治标准的专用监护单元≥10 张。

4.急诊手术室、介入手术室或承担急诊、介入手术功能的综合手术室 24 小时开放,并设有复合(杂交)手术室。

5.具备收治市、县级创伤中心或其他医疗机构转诊的严重创伤患者的条件和水平,能承担市、县级创伤中心的业务指导、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工作。

6.医院纳入本市 120 急救网络,与院前急救衔接顺畅。

7.康复医学科具备接收创伤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条件,能够提供救治早期康复服务,并追踪康复专业发展,引进开展新技术、新方法。

(二)组织管理

1.成立由医院负责人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及业务科室负责人参与的创伤中心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创伤中心建设规划与工作职责、规章制度,论证设备购置等重大事项,审定工作流程,调动医院资源为创伤中心建设、运行及多发复合伤救治提供保障。

2.成立创伤救治专家库,涵盖急诊医学、创伤骨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介入医学科、口腔科、耳鼻咽喉科、眼科、重症医学科、康复医学科、小儿外科等,成员应具备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专家库专家实行统一排班,7x24 小时值班,确定值班组长,实行值班组长负责制,统筹协调创伤救治工作。

3.根据有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及临床路径、创伤救治流程开展创伤救治工作,包括现场评估、伤情评估、伤者转运与交接、院内急救等环节,努力实现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

4.基于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立创伤患者住院及随访登记数据库。建立专人负责的创伤病例管理、数据上传、随访管理等制度。

5.设置专人负责的继续教育、科研工作小组,定期开展学术活动、科研培训等。

(三)建设要求

1.创伤相关疾病住院人数>2000 例/年,其中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6 的患者>20%。

2.建立创伤急救绿色通道,与本市急救中心、市县两级创伤中心形成制度化联动,能够通过电话、网络等技术手段完成急救信息实时互通,指导救治。

3.建立以创伤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救治模式。具有短时间内高效整合急诊医学科、外科、手术室、介入医学科、重症医学科、输血科等创伤救治相关专科的能力。追踪国际、国内专业发展,引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4.具备开展创伤康复治疗的条件和技术能力,包括物理治疗、作业疗法、语言疗法、认知及心理疗法等技术项目及治疗设备。

5.创伤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设备及床旁检测和诊断设备满足多发复合伤或严重创伤患者救治需求。

6.利用医院远程会诊、分级诊疗等信息系统建立国家、省、市、县创伤中心远程会诊及转诊机制,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服务。

7.具备一定创伤救治方面科研能力。

(四)工作要求

1.形成创伤患者早期快速救治机制,提升创伤患者规范诊断和高效救治能力。重点提升创伤相关严重多发伤、复合伤救治能力。

2.医院能够 24 小时提供医学影像检查诊断,对创伤患者优先进行 X 线、CT(包括血管造影)、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及血液快速化验检测等技术支撑。

3.康复医学科早期介入,及时对患者进行基本功能评定,帮助创伤病人早期、快速康复,降低致残率。

4.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及健康宣教,提高公众健康意识、急救和自救能力。

二、市级创伤中心

(一)基本条件

1.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2.建立以创伤外科或急诊外科为核心的创伤救治团队,由院前急救、急诊和专科救治团队共同组成,团队有 24 小时实施颅脑、胸腹、头面部及骨盆四肢等创伤外科手术的能力。

3.医院用于创伤救治的床位数≥100 张,急诊抢救室具备≥7张床位的创伤专用抢救单元,其中包括≥2 张床位的复苏单元,重症监护室满足重症创伤患者救治标准的专用监护单元≥7 张床位。

4.急诊手术室、介入手术室或承担急诊、介入手术功能的综合手术室 24 小时开放。

5.具备收治县级创伤中心或其他医疗机构转诊的严重创伤患者的条件和水平,能承担县级创伤中心的业务指导、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工作。

6.医院纳入本市 120 急救网络,与院前急救衔接顺畅。

7.康复医学科具备接收创伤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条件。

(二)组织管理

1.成立由医院负责人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及业务科室负责人参与的创伤中心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创伤中心建设规划与工作职责、规章制度,论证设备购置等重大事项,审定工作流程,调动医院资源为创伤中心建设和运行提供保障。

2.成立创伤救治专家组,涵盖急诊医学、创伤骨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介入医学科、口腔科、耳鼻咽喉科、眼科、重症医学科、康复医学科、小儿外科等,成员应具备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专家组实行统一排班,7x24 小时值班,确定值班组长,实行值班组长负责制,统筹管理、协调创伤救治资源。

3.根据有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及临床路径、创伤救治流程开展创伤救治工作,努力实现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接受省级创伤中心技术指导,与省级、县级创伤中心建立顺畅的上下转诊、远程会诊联系。

4.与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对接,进行本中心创伤患者住院及随访登记,建立专人负责的创伤病例管理、数据上传、随访管理等制度。

5.设置专人负责的继续教育、科研工作小组,定期开展学术活动、科研培训,积极参加省级创伤中心及相关专业开展的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等。

(三)建设要求

1.创伤相关疾病住院人数>1200 例/年,其中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6 的患者>10%。

2.建立创伤急救绿色通道、与本市急救中心、县级创伤救治中心形成制度化联动。能够通过电话、网络等技术手段完成急救信息联动、指导救治。

3.建立以创伤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救治模式。具有短时间内高效整合急诊医学科、外科、手术室、介入医学科、重症医学科、输血科等创伤救治相关专科的能力。

4.具备开展创伤康复治疗的条件和技术能力,包括物理治疗、作业疗法、语言疗法、认知及心理疗法等技术项目及治疗设备。

5.创伤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设备及床旁检测和诊断设备满足创伤患者救治需求。

6.利用医院远程会诊、分级诊疗等信息系统建立省、县创伤中心远程会诊及转诊机制,向上连接省级创伤中心,及时获取技术支持;向下连接县级创伤中心,提供专业指导。

(四)工作要求

1.形成创伤患者早期快速救治机制,提升创伤患者规范诊断和高效救治能力。重点提升创伤相关严重多发伤、复合伤救治能力。

2.医院能够 24 小时提供医学影像检查诊断,对创伤患者优先进行 CT(包括血管造影)、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及血液快速化验检测等技术支撑。

3.康复医学科早期介入,及时对患者进行基本功能评定,帮助创伤病人早期、快速康复,降低致残率。

4.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及健康宣教,提高公众健康意识、急救和自救能力。

三、县级创伤中心

(一)基本条件

1.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

2.建立以创伤外科或急诊外科为核心的创伤救治团队,由院前急救、急诊和专科救治团队共同组成,团队有 24 小时实施颅脑、胸腹、头面部及骨盆四肢等创伤外科手术的能力,人员相对固定。

3.急诊抢救室具备≥3 张床位的创伤专用抢救单元,其中包括≥1 张床位的复苏单元,重症监护室满足重症创伤患者救治标准的专用监护单元。

4.急诊手术室、介入手术室或承担急诊、介入手术功能的综合手术室 24 小时开放。

5.具备收治创伤患者的条件和水平,能对区域内其他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创伤救治业务指导。

6.医院纳入本市 120 急救网络,与院前急救衔接顺畅。

7.具备对创伤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条件。

(二)组织管理

1.成立由医院负责人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及业务科室负责人参与的创伤中心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创伤中心建设规划与工作职责、规章制度,论证设备购置等重大事项,审定工作流程,调动医院资源为创伤中心建设和运行提供保障。

2.创伤救治团队 7x24 小时值班,实行值班组长负责制,值班组长由具备副高或以上职称的外科医师担任,能够根据患者的数量和伤情,组织调度医院各专业力量实施救治。

3.根据有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及临床路径、创伤救治流程开展临床救治,接受省、市级创伤中心技术指导。

4.与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对接,建立专人负责的创伤病例管理、数据上传、随访管理等制度。

5.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创伤相关专业学术活动、科研培训、继续教育等。

(三)建设要求

1.创伤相关疾病住院人数>600 例/年。

2.建立创伤急救绿色通道、与急救中心形成制度化联动。具备院前、院内信息畅通交换能力。制定医院创伤建设流程并适时组织演练培训。

3.建立以创伤中心为基础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救治模式。具有短时间内高效整合急诊医学科、外科、手术室、介入医学科、重症医学科、输血科等创伤救治相关专科的联动工作机制。

4.具备开展创伤康复治疗的条件和技术能力。

5.创伤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设备及床旁检测和诊断设备满足创伤患者救治需求。

6.利用医院远程会诊、分级诊疗等信息系统与省、市级创伤中心建立技术帮扶和支持通道,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

(四)工作要求

1.形成创伤患者早期快速救治机制,提升创伤患者规范诊断和高效救治能力。重点提升创伤相关严重多发伤、复合伤救治能力。

2.医院能够 24 小时提供医学影像检查诊断,对创伤患者优先进行 CT(包括血管造影)、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及血液快速化验检测等技术支撑。

3.康复医学科早期介入,及时对患者进行基本功能评定,帮助创伤病人早期、快速康复,降低致残率。

4.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及健康宣教,提高公众健康意识、急救和自救能力。

附件:1.多发伤患者救治流程

多发伤患者救治流程

附件2:创伤中心质量控制指标

1.创伤患者接受 ISS 评分比例

2.危重病人(ISS 评分>16)抢救脱险率

3.危重病人创伤专家会诊到达时间小于 10min 达标率

4.紧急创伤手术进入手术室时间小于 60min 达标率

5.失血性休克患者抵达创伤中心 30min 内接受输血比例

6.生命体征不稳定骨折患者 30min 内床旁 X 线检查完成率

7.血管损伤患者60min内通过CTA或其他方式检查确诊完成率

8.颅脑损伤患者 20min 内 CT 检查完成率

9.腹部创伤患者 30min 内快速床旁 B 超或 CT 检查完成率

10.血气胸确诊患者 30min 内胸腔闭式引流术完成率

11.住院、留观患者诊断符合率

12.手术指征符合率

13.急诊病历处方合格率

14.创伤患者信息数据上传率

15.开展颅内压监测(ICP),并根据 ICP 指导用药及手术达标率

16.创伤后深静脉血栓(DVT)防控达标率

17.危重创伤患者创伤中心自主气管插管成功率

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8年5月23日

联系人:省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处  边文超

联系电话:0531-6787627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