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健康知识100个问答(4)

  问: 测定血胰岛素及C-肽水平有什么意义?

  答: 血胰岛素和C-肽是反映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能力的指标。血胰岛素的测定受是否使用胰岛素的影响较大,而C—肽的测定不受胰岛素的影响。要想了解自身胰岛素分泌的全貌,需要测定空腹和餐后的胰岛素以及C-肽。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和C-肽水平很低,而且难以恢复。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和C-肽大多数也是低的,进餐后胰岛素和C-肽的高峰出现的较晚,但在血糖控制较好以后,他们的胰岛素和C-肽水平可有一定程度的回升,少数人胰岛素及C-肽水平不低甚至是升高的。糖耐量低减者常有高胰岛素和C-肽血症出现,但是服糖或吃馒头后的胰岛素及C-肽高峰后移者很常见。

  问: 糖尿病眼病有那些?

  答: 糖尿病对眼睛的影响非常之大,糖尿病眼病引起的双目失明要比非糖尿病者高出25倍,世界上引起双目失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糖尿病眼病。糖尿病可以影响从外到内各种组织结构。比如说,糖尿病可使角膜溃疡的机会增多,可因眼睛内房水回流不畅而增加青光眼的发生率,可使白内障发生的早而且严重等等。在这些眼病中,最常见而且对视力影响最大的是白内障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问: 什么是糖尿病足?

  答: 糖尿病人因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造成的截肢者,要比非糖尿病者高5至10倍,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引起肢体残废的重要原因。典型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是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因血管病变造成感觉缺失并伴有感染的足。其主要症状是下肢疼痛及皮肤溃疡,从轻到重可表现为间歇性 行,下肢休息痛和足部坏疽。足部坏疽很难愈合,严重者不得不接受截肢而致残。

  问: 什么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答: 包括急性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昏迷,乳酸性酸中毒和低血糖昏迷等等,主要是由于血糖过高和其他代谢失调造成的。

  问: 糖尿病是否遗传?

  答: 糖尿病是有遗传的。糖尿病病人的子女肯定比非糖尿病人的子女容易得糖尿病。如果父母双亲都是糖尿病病人,那么子女得糖尿病的机会更大。Ⅰ型和Ⅱ型糖尿病均有遗传倾向,它们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的易感性,使这些人比一般人容易得糖尿病。与Ⅰ型相比,Ⅱ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更加明显。但这并不是说,糖尿病人的子女就一定得糖尿病。研究表明,即使父母均为2型糖尿病病人,其子女的糖尿病患病率也不超过10.0%。

    问: 什么是酮体?

  答: 酮体包括乙酰乙酸,羟丁酸和丙酮三种成分,它们是脂肪在肝脏内分解的产物。在正常情况下,机体产生少量酮体,随着血液运送到心脏,肾脏和骨骼肌等组织,作为能量来源被利用,血中浓度很低,一般不超过1.0mg/dl,尿中也测不到酮体。所以正常人尿通体应该是阴性。当体内胰岛素不足,脂肪分接过多时,通体浓度增高,一部分酮体可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形成酮尿。酮体是酸性物质,在血液中积蓄过多时,可使血液变酸,而引起酸中毒。

  问: 什么是胰岛?

  答: 胰岛是指存在于胰腺中能分泌胰岛素的一些特殊的细胞团。胰腺在胃的后面,其主要组成部分是分泌胰腺等消化液的外分泌组织,胰岛则是胰腺内散在分布的细胞团,胰岛有100-200万个它们是胰腺的内分泌组织。每一个胰岛都包含至少四种细胞:A细胞分泌胰升糖素,B细胞分泌胰岛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PP细胞分泌胰多肽。各种细胞分泌不同的激素,这些激素互相调节,共同维持血糖的稳定。胰岛中B细胞含量最大,分泌激素的量也最大,所以说分泌胰岛素是胰岛最主要的功能。

  问: 一天中血糖是怎样变化的?

  答: 一天中血糖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规律为餐前血糖偏低,而餐后血糖偏高。但正常人的血糖,无论是空腹时还是饭后,都保持一定的范围。也就是说,变化的幅度不大。一般来说,凌晨三,四点钟血糖处于最低点,但多不低于3.3mmol/L。以后逐渐生高。正常人空腹血糖应在3.3-6.1mmol/L的范围。餐后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血糖往往最高,一般在10.0mmol/L以下,最多不超过11.1mmol/L。

  问: 什么是血糖?

  答: 糖的种类有很多,但血糖只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其他糖类只有在转化为葡萄糖后才能称之为血糖。例如,双糖和多糖必须分解成单糖才能被吸收,而果糖和半乳糖等别的单糖也只有在转化为葡萄糖后才能被称为血糖。血糖是可以用化学方法测定的,现在最好的测定方法是葡萄糖氧化酶法。

  问: 糖尿病的治疗

  答: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虽不可治愈,但完全可以控制。糖尿病的治疗需要“一个半医生”,一个医生是内分泌科医生,而“半个医生”就是患者自己或家属。实践证明,这“半个医生”是良好控制和巩固疗效的基础和关键。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简称IDF)资料,目前有半数以上的群众对糖尿病一无所知,即使是糖尿病患者本人,仍有50%-80%对糖尿病不甚了解。这多么令人担扰啊!为此,IDF向全世界呼吁:降低无知的代价!无知纵容了“糖虫”在患者体内肆无忌惮、贪得无厌地咬噬;无知也助长了“糖虫”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富裕地区的流行。


相关阅读推荐

Top